查看原文
其他

干货 | 3D-MID全新工艺,塑胶表面选择性金属化技术

主编 Diudi CMF设计军团号
2024-09-27

产业的发展离不开CMF(色彩、材料、工艺)



 
未来,CMF或将朝着ECMF的方向发展,CMF与电子科技的融合将成新玩法。其工艺、材料等技术将渗透到各个产品领域,覆盖消费电子、家电、汽车等。本文为大家介绍3D-MID中的新工艺,是一种激光电子技术,可在塑胶表面实现选择性金属化,电子集成化。文章主要内容包括:
 
一、什么是3D-MID工艺?
二、3D-MID全新工艺流程解析
三、3D-MID全新工艺-Lpum性能优势详解
四、专业技术细节问题解答
 
关键词:3D-MID新工艺;塑胶表面选择性金属化;激光应用   
 
注:有想了解工艺及供应商的朋友们可以加笔者微信13713875667交流

CMF设计军团专门成立了表面处理及成型工艺技术交流群,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长按下图二维码(提交信息之后页面)加群主微信15361491150,备注“工艺交流”,加入技术交流群,与专业人士一起探讨!此群仅限专业技术人员加入,入群需实名制!




 一、什么是3D-MID工艺?

 
3D-MID一般指Three Dimensional-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(三维模塑互连器件);或Three Dimensional-Mechatronic Integrated Device(三维机电集成器件)。
 
3D-MID技术能在注塑成型的塑料壳体的表面上,制作有电气功能的导线、图形,并直接在壳体上安装元器件并使其电气互连,从而实现电路板的电气互连功能、支承元器件功能和塑料壳体的支撑、防护功能以及由机械实体与导电图形成结合而产生的屏蔽、天线等功能集成于一体,形成“三维模塑互连(机电集成)器件”。

常用的3D-MID技术有以下几种:
 
1、德国LPKF公司的Laser Direct Structuring(激光直接成型)工艺,步骤为:注塑成型—激光活化—化学镀铜+化学镍金。
2、日本Sankyo Kasei公司Two Shot Molding(两步注塑)工艺,步骤为:非电路部分注塑—电路部分注塑—化学镀铜+化学镍金。
3、日本松下的Laser Resist Imaging(激光选择性去抗蚀剂)工艺,步骤为:工件注塑—化学镀铜—涂覆抗蚀剂—激光选择性去除抗蚀剂—蚀刻—表面处理(镍、金等)。
4、美国OPTOMEC公司的AJ/Aerosol Jet(气溶胶态直接喷印)工艺,步骤为:工件注塑成型—喷印气溶涂料—用氙灯或激光或烘炉烧结。
5、奥地利公司Plasma Innovations(等离子涂覆)工艺。该工艺用低温+微细+常压下的等离子涂覆导电材料方法,直写导电结构,阳极和阴极间的电弧产生等离子流,其能量将输入的铜颗粒熔化,喷到基材上,直接形成导电结构。

其他工艺还包括pcb图形镀的3D-Photoimaging工艺、Hot Embossing技术及经激光修整的LRP技术等
 
3D-MID各工艺机理归类总结如下图:

图1:3D-MID各工艺机理归类总结
 
下表是3D-MID各工艺的技术参数及优缺点:

表1:各工艺的技术参数及优缺点


 二、3D-MID全新工艺流程解析 

 
近日,笔者了解到一种全新的3D-MID技术工艺,由德中自主研发,并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,叫:Lpum(Laser Patterning Undoped Materials)工艺。可以采用不添加LDS粒子的普通塑料基材,通过特定的激光加工方法,可控改变材料表面状态,为后续活化和金属化创造所需的表面状态,并提高基材表面与金属线路的结合力。
 
与其它3D-MID工艺相比,Lpum工艺可广泛在红外、紫外纳秒或者皮秒等先进激光机器上使用,金属化线路更加精细。实验结果表明,Lpum工艺的激光加工方法可提高基材与金属线路的结合力,如基材与铜层之间的剥离力可以达到0.54—1.46kgf/cm。

Lpum工艺的流程:
 
  • 1. 普通塑料注塑:注塑时不需要添加LDS粒子。与表面哑光的基材相比,表面高光的基材选择性更好。


  • 2. 前处理:用药水浸泡、或涂覆薄膜、或等离子等工艺的一种或几种,在基材表面产生一层疏活化剂层,该疏活化层能够减少或阻止活化剂的吸附。不同种类的塑料,前处理工艺有可能不同。


  • 3. 激光加工:激光加工有疏活化剂层的基材表面,可破坏并去除图形部分的疏活化剂层,使得图形部分与非图形部分对活化剂有不同的吸附性能;此外,激光还可改变图形部分的表面粗糙度,提高图形部分与金属层的结合力。


  • 4. 活化:由于激光加工造成吸附性能的差别,当活化剂在基材上沉积时,图形部分会多沉积,非图形部分少沉积或不沉积,提高了选择性。再经过去除速率均匀的除活化剂步骤,反应一定的时间后,可将非图形部分的活化剂全部去除,只保留图形部分的活化剂。


  • 5. 金属化:金属化的第一步是化学镀。正常情况下,金属离子在有活性中心的地方才会结晶沉积,没有活性中心的地方不会沉积。但如果药液活性很高,就会出现在没有活化中心的地方也沉积,所以化学镀药水的管控非常重要,起镀速度和沉积速率高或低都会导致溢镀或者漏镀。基材表面沉积一层金属后,就可以电镀增厚、沉镍金或者电镀镍金等。



图2:工艺流程图
 
相比较其它3D-MID工艺,Lpum工艺优势如下:
 
1、使用普通基材,在注塑时无需添加LDS粒子,降低基材成本。
 
2、可兼容使用紫外纳秒、紫外皮秒等先进的激光器。光斑小,线路更加精细化。
 
3、采用特殊激光加工方法,可控调节基材表面状态和结合力。
 
4、激光加工同步实现基材的粗化,无需化学粗化,工艺绿色环保,成本低。
 

 三、3D-MID全新工艺性能优势详解 

 

1. 加工线路精细

 
Lpum工艺采用脉冲激光加工方法,通过设置足够大的加工路径间距和扫描速度,以单个激光脉冲或者脉冲串与材料表面发生反应,最终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定排列的、没有叠加的微坑。
 
如图3所示,该图是激光以单个脉冲或者脉冲串与材料作用后,形成有序排列微坑的SEM图。为了方便观察,相邻两个微坑中心的距离设置为50μm,以平行的激光加工路径为例,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即为上下行相邻微坑的中心距离,而脉冲激光的扫描速度除以频率则为左右间相邻微坑的中心距离。因此,通过调节线宽、扫描速度和频率来控制微坑的中心距,从而有效调节微坑排列的密集程度。



功率越大,微坑直径越大,当微坑中心距设置小于微坑直径,相邻微坑会相互叠加,导致坑边消失,微坑也就不能称之为 “坑”。因此,初始需要设置足够大的中心距,并获得不同功率下的微坑直径,再根据微坑直径大小,设置稍大一点的中心距,以获得排列紧密且无叠加的微坑。

图3中单个微坑的直径在28μm左右,坑深度在7.2μm左右,微坑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。

图4为图3蓝色框继续放大5倍的SEM图。可以看出,微坑内部不是平滑的,而是存在分层、突出、蜂窝等各种结构。这样复杂的内部结构更有利于金属层和基材结合。通过调节激光光斑内能量分布,即可调节微坑内部结构。



设置好路径距离和扫描镀速等,可在基材上表面形成无边界叠加的密集排列的微坑(图5)。从切面可观察到,在微坑的中心位置处有等间距的一个个v形小坑(图6)。图7为微坑光学显微镜测试图,该微坑的直径为18μm左右、相邻微坑中心距为20μm。



Lpum工艺支持使用紫外皮秒等光斑极小的激光器,激光加工线路可以按照单排成线的方法,加工出和光斑大小接近的极细线路。但是,在后续实际生产中,单排线化学镀时容易断路、增厚镀层过程中镀层向线两边扩散导致线变粗等因素,这种极细线路只有在比较苛刻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。下图是在实验室里做出的17μm左右的线路(图8、图9为放大100倍下的图像、图10为放大1000倍下的图像):



然20μm以下的极细线路生产难度大,但Lpum工艺能轻易实现生产50~100μm的线路,下图是放大500倍左右的线路图(图11、图12、图13中金属线路宽度在60~70μm左右):



2. 有效控制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力

 
现有的大多数类似的工艺,均使用红外连续激光加工烧蚀出蜂窝状的表层以便于活化剂吸附,激光与基材表面反应是升华或汽化和重熔同时作用。单位面积能量(能量密度)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,能量密度小,反应以重熔为主,蜂窝孔洞少;能量密度大,以升华或汽化为主,蜂窝层太薄。而且蜂窝层最上层的碳化结构比较松散,如图14、图15中红色圆圈所示。松散结构层会降低结合力。并且,在保持能量密度不变的情况下,增加加工次数时,松散层厚度也随之增加,结合力亦无法提高。


相比现有工艺而言,Lpum工艺可有效调节微坑的直径和结合力。激光能量密度越大,坑的深度越大,结合力越好。
 
实验使用三种基材,裁切成10cm*10cm小板,表面全部经Lpum工艺激光加工,后经金属化和镀铜处理,结合力测试如下表所示。测试标准:DIN 51 221, part 1,剥离力测试实验,方法原理如图16所示:


图16:剥离力实验原理图
 
测试结果如下三表:
 
激光功率百分比
17%
27%
51%
100%
微坑直径/μm
10.3
12.9
14.9
26.7
微坑深度/μm
0.5
1.06
1.77
7.9
微坑径深比
20.6
12.1
8.4
3.4
剥离力(kgf/cm)
0.89
1.13
1.29
1.46
表2:FR4基材剥离力测试结果 

激光功率百分比
17%
27%
51%
100%
微坑直径/μm
22.5
25.8
33.2
38.5
微坑深度/μm
2.57
2.97
2.98
5.7
微坑径深比
8.7
8.7
11
6.7
剥离力(kgf/cm)
0.54
0.57
0.59
0.66
表3:LCP基材剥离力测试结果 

激光功率百分比
10%
17%
51%
100%
微坑直径/μm
11.9
12.8
27.9
36.1
微坑深度/μm
1.42
1.88
8.7
18
微坑径深比
8.4
6.8
3.2
2
剥离力(kgf/cm)
0.62
0.83
0.98
1.32
表4:纯环氧树脂基材剥离力测试结果

从上三种材料的规律能看出,能量密度越大,结合力越大。
 
下图是在63*88mm的ABS板材上,运用Lpum工艺做出的一个微波图形金属导线样品。


以上结果表明,Lpum工艺作为一种新3D-MID工艺,能在普通材料上实现选择性金属化,加工线路精细,可有效控制基材与线路的结合力


 四、专业技术细节问题解答 

 

1. 该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塑料吗?

 
Lpum工艺现阶段能应用于ABS和含ABS的合金(比如ABS+PC)。在高性能塑料中比如PEEK、PPS、LCP上也有突破性进展,后续需进一步细化,目前在研发中。
 

2. 能够使用红外等波长的激光器吗?

 
只要激光器激发的激光光束能与塑料表面发生反应,Lpum工艺就可适用,但最好是脉冲激光器,因为连续激光加工单独坑洞的效率慢且坑洞直径大。
 

3. 坑深度越大,结合力就越大,那么不断增加加工次数,结合力就会无限大,对吗?

 
理论上是如此,但在实际生产中,会存在以下三种问题:(1)、增加加工次数会降低加工效率,因此,实际生产中加工次数不能过多;(2)随着坑洞深度增加,增加加工次数,会显著降低加工效果,坑洞深度变化也越来越小;(3)对于厚度比较薄的材料,不允许坑洞深度过大。
 

4. 该技术能达到的最小线宽间距是多少?

 
最小线宽间距与使用的激光机的光斑直径(聚焦后的光束束腰直径)大小有关。
 
以开发ABS基材时为例,Lpum工艺可使用红外纳秒、紫外纳秒、紫外皮秒等不同激光机。其中的理论光斑最小的是紫外皮秒,机器的光斑大小为13.95μm,与ABS基材反应后的微坑直径(包括周边热影响区)为15~36μm,单排成线虽能镭射出17μm左右的线,但需要非常精密的设备和精细的管控才能保持好的良率。双排成线相对简单,加上考虑镀层增厚(6-8μm)时侧向扩展,最终可做出50μm左右的线路。那么最小的线宽间距约为50/80μm。
 
 
注:本文技术资料由德中(天津)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提供,CMF设计军团编辑整理,有想了解这家供应商及此技术的朋友们可以加笔者微信13713875667沟通咨询。


【 重要通知 】

2021国际CMF设计奖(CMF DESIGN AWARD)正在作品征集中,申报截止日期9月30日。


(1)申请表官网下载:http://cmfdesignaward.com
(2)作品发送至官方邮箱:award@cmfdesign.net
咨询请联系:大奖工作组 18565725894(微信同)



想了解更多CMF内容吗?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公众号,每日8点15,定时发布文章。另外,公众号右上角有搜索按钮,可以快速查找平台早期发过的文章内容哦~~


近期精选文章推荐:

魅蓝发布首款Blus主动降噪耳机,纯白设计,多层喷涂

iPhone 13、Watch 7等新品发布,CMF设计亮点汇总

大众ID.Life概念车全球首发,内外饰设计解析

2021慕尼黑车展:宝马i循环概念车亮相,CMF设计细节赏析

取代奥迪A8,最强电动车发布,超酷内外饰设计解析

2021成都车展,盘点人气车型,超详CMF设计及趋势总结

最近LV一款售价20万的自行车刷爆朋友圈,究竟有何亮点?

300页PPT全面了解金属材料基础知识

大盘点!30家TWS耳机外观结构件加工厂(非ODM)

2021德国红点奖:33例TWS耳机获奖作品赏析,CMF设计总结
小米MIX4轻量化一体陶瓷机身发布,材料工艺及供应商揭秘
前沿技术干货!手机外壳新材料工艺:3D玻纤盖板





为探索CMF深度与广度,提升行业水平,军团邀请到:

海尔、美的、格力、西门子、奥克斯、小天鹅、海信、康佳、TCL、松下、奥马、长虹、飞利浦、创维、莱克、科沃斯、苏泊尔、史密斯、美菱、九阳、海派、仁宝、罗技、华硕;Apple、华为、小米、三星、OPPO、联想、中兴、vivo、酷派、魅族、乐视、Motorola、传音、努比亚、奇酷360、一加、美图;微软、intel;宝马、大众、广汽、北汽、上汽、一汽、长安、长城、吉利、海马、江淮、比亚迪、奇瑞、现代、中车、陕汽、东风、潍柴、蔚来、泛亚、小鹏、宝沃、伊狄达、开云、同捷科技;佳普、老板、正大、模德、奥普、樱花、欧普、欧派、顾家、华帝;杜邦、库尔兹、巴斯夫、陶氏、PPG、苏威、阿克苏诺贝尔、3M、艾文德、LG;武汉大学、天津大学、东南大学、湖南大学、吉林大学、江南大学、东华大学、同济大学、中央美院、天津科技、天津工业、广州大学、南京艺术学院、浙江理工、浙江工业、中国地质、南京理工、南京航空航天、北京理工、西南交通、广东工业、华南理工、华南工业、华南农业、安徽农业、哈尔滨理工大学;北京服装学院色彩设计研究中心、中国流行色协会、中国色彩中心、爱色丽&潘通、丽华创新制造、江南大学&卡秀堡辉联合创新实验室、荣格、YANG DESIGN等诸多业界同仁,分别来自家电、3C、汽车、家居、资源方、学术界、第三方平台、设计企业等,共同探索CMF,助力行业发展。


用心研究分享

设计、材料、工艺、趋势、文稿、资讯

CMF设计军团免责说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对于行业的个人看法,作为分享交流。本文引用的图文、数据等其它内容,来源于网络或公开资料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仅用于学习之用。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,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。如需转载,请与军团联系。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CMF设计军团号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